今天是:  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
首页 >> 时事新闻
武汉经济发展观察②
【来源】 【发布日期】2010-10-09

    变则通,通则活。武汉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前行的步伐,更没有停止过变通的思考。
    从两通突破、开放先导,到科教兴市、工业强市……这些随势而变的发展战略,也折射出武汉在寻求突破时所做的不懈努力。

  思路:从两通突破到两业并举

    汉正街,一度是武汉的名片。
    一句“货到汉口活”,道出了千年古城所蕴涵的无限商机。1979年,汉正街成为新中国最先开放的小商品市场。几年功夫,这个曾经的狭窄小巷,就发展成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、辐射全国的小商品聚散中心。
    当时有经济学家建言: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,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,以活跃市场为载体,推动经济起飞。随后,武汉市作出“敞开城门,两通突破”的决策。
    进入20世纪90年代,武汉有12家销售过亿元的大型商场。在1991年全国评出的百家最大零售商场中,武汉占有7家,雄居全国之首。
    上世纪90年代初期,改革开放浪潮滚滚。武汉确立“开放先导”战略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相继兴起,神龙汽车等一批大型现代企业在汉诞生。开放先导,令武汉这个内陆城市插上奋飞的翅膀。
    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,武汉立足自身的科教资源优势,提出“科教兴市”,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生产力。在东湖开发区,诞生了一批从高校走出的高新民营企业,如凯迪电力、精伦电子、楚天激光等。如今,这些企业的不少产品和技术,在业界均处于领先地位。
    曾经辉煌的制造业是武汉的一大骄傲,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一传统优势?2002年开始,武汉提出“工业强市”战略,重振“武汉造”。连续几年,振兴制造业都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的“一号议案”。
    去年,武汉大举“创新武汉”旗帜,产业上“两业并举”:“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;加快发展金融、商业、旅游等产业,建设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。”
    有人说,武汉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现实针对性强,但感觉在不断调整。武汉市委政策研究室有关负责人则认为:变则通,武汉市紧跟全国发展节拍,结合自身特点,与时俱进,不断寻求新的突破,应该说思路很清晰,效果很明显。

  转折:“武字头”复兴集群效应

    武昌中北路108号,是赫赫有名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。
    十年前,本应是机器轰鸣的厂区一角,却支起炉灶酿起酒来,一双双曾经将钢铁打造成国内一流重型机床的巧手,笨拙地学起了发酵、搅拌、蒸馏……
    走进厂区,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声响,远远地,一缕缕酒香便随风飘来。每个人的心里,都珍藏着一个梦想:只要酿出美酒卖出钱来,生活就有了着落,厂子就有救了!
    武重,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重型和超重型机床骨干企业之一,其生产的机床曾遍布我国水电、船舶、军工、航天、航空、机械等行业,并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,情形逆转,全国机械行业出现负增长,武重也陷入困境,成了武汉市有名的“困难大户”。
    “当时,连差一桶油漆、少一个配套件、缺一根铜管都愁没钱买。”不少武重老职工说起企业当时的困境,痛惜之情溢于言表。
    可市场依然是那么无情,当满怀期待的武重人揣着这种名为“明珠牌”的糯米桂花稠酒到处叫卖的时候,迎来的,却是一双双质疑、拒绝甚至嘲讽的面孔。酒厂,最终还是垮了!
    难道真的要坐以待毙吗?尝试了多元化发展的失败,武重人痛定思痛,最后还是决定发挥特长抓主业,把一个个有特色产品和“独门暗器”的分厂推到市场前沿。
    省、市政府着力推动,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。2004年,武重率先将拥有优势产品的立车分厂推向市场,立刻吸引了华中数控、东湖高新等4家企业参股,成立武汉威泰数控立车有限公司,专门生产立车产品。
    机制一变活水来。“武重立车”发展势头强劲,很快成为中国立式加工机床制造业的第一品牌。随后,武重铸锻、武重镗床、武重铣床等专业化公司也相继“裂变”问世。
    裂变的结果,催生出惊人的经济效益。短短几年,一批代表国家先进水平的重大技术装备从武重的各个生产车间运出,在三峡工地,在神州五号飞船发射现场,在青藏铁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中发挥巨大作用。
    去年,武重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:销售收入6.53亿元,比上年增长28.62%;新签销售合同首破10亿元,达12.2亿元,增长90.63%;利税首破亿元大关,达1.2亿元。
    “只要找准路子,大胆改革,武重的路会越走越宽广!”武汉重型机床集团董事长陈国新说。
    除武重外,还有一批响当当的“武字头”企业正尝试通过“高位嫁接”,引进战略伙伴,加强技术改进和资金配套,再铸辉煌。
    7月10日,武锅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:世界著名的发电设备制造商法国阿尔斯通并购武锅51%的股权,改制后的武锅将成为阿尔斯通在全球最大的电站锅炉制造基地。而武锅也有望通过此举,使自己在电站锅炉生产领域由全国的“老四”升格为“老大”。
    长动集团与德国西门子的合资合作也迈出实质性步伐,双方已签订相关协议。西门子计划将此合资公司建成亚洲最大的汽轮机制造基地。
    改革改造,使得武汉老国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来自武汉市国资委的数据显示:2006年,25家国资委出资企业盈亏相抵后,实现利润5.87亿元,同比增长987%;上缴税金18.4亿元,同比增长44.88%。
    武汉市国资委有关人士称,长动集团、武重集团、武商联、武锅等十家“武字头”企业,将是今年武汉国企改革改制的重点。一旦这些企业改制发力,发展后劲不可限量。

  激活:中小板块奋力崛起

    蓝波希岛冰箱、荷花洗衣机、一枝花洗衣粉……这些都曾是闻名全国的汉产品牌。然而历经沧桑沉浮,这些品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,伤痕累累。
    如何盘活这些存量资产,变包袱为财富,武汉市国资委与相关企业多方寻求合作。最后武汉希岛被海尔集团以控股方式兼并,变成武汉海尔。2001年,武汉海尔实现产值15亿元,比上年增长100%,其增幅在海尔集团近30个子公司中位居第一。有了这次良好的合作基础,在省委领导的大力支持下,2002年,海尔集团斥巨资在汉建设海尔工业园。
    一花引得百花开。此后,美的、TCL等知名企业也纷纷落子武汉,使武汉成为具有年生产空调能力850万套、仅次于广东和安徽芜湖的全国第三大制冷基地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武汉其他众多中小企业走出另一条崛起之路。
    2000年,武汉市政府出台102号文件,将1909家中小国企纳入改制范围,掀起了武汉国有企业改革的一轮高潮。
    汉口古田一带,曾是亏困企业聚集之处。不少国有企业资不抵债,处于停产、半停产状态,3万多工人下岗待业。8月初,记者来到这里。见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:昔日被长期闲置、杂草丛生的土地上,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厂房,机电、化工医药、出版印刷、服装加工四大产业园区规划有序。
    这种变化,缘于武汉市创造性地提出兴建“都市工业园”战略——老国企退出,利用其原有土地,改造新建厂房,引入民营企业。现在,汉正街都市工业园区总规模5平方公里,去年实现税收3.04亿元,被国家有关部委誉为“全国都市老工业区改造的一面旗帜”。
    借鉴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成功经验,江岸堤角、汉阳黄金口、武昌白沙洲等都市工业园也相继兴起。都市工业园在武汉产业布局中,成为又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。
    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,还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打开了空间。今年上半年,武汉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72.72亿元,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0.2%。民营经济正逐渐“长大”,成为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。
    如何充分发挥武汉的科教优势,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壮大?最近,省委书记俞正声给武汉市出了这道新课题。
    眼下,武汉市政府和科教界、企业界,正在思考、探索。
    一道新课题的解决,又将是武汉经济变通、发展的新亮点。(金报)

【打印】 【关闭窗口】